编辑:飘雪哥 审核:飘雪妹
飘雪电影网专稿 1975年,在位于英国南威尔士的Rockfield工作室,四位乐队成员开始了新歌的录制。
没想到,一录就是整整三个星期。
每天的录制时间长达10到12个小时,因为反复地叠加重录,录音带已被磨得轻薄透光。
三周后,一首名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单曲诞生。
时长长达6分钟,融合了歌剧、重金属、清唱等多种音乐风格,充满着猛烈的意识流与梦魇般的迷幻色彩。
歌曲一经发布,便迅速登上英国排行榜榜首,并蝉联冠军长达9周之久。《波西米亚狂想曲》不仅集中展现了皇后乐队华丽繁复的摇滚风格,更堪称20世纪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43年后,2018年12月,《波西米亚狂想曲》正式成为20世纪播放量最高的单曲,全球通过正规渠道可统计到的下载量超过16亿次。
与此同时,一部同名传记电影也登陆全球各大院线,拿下近58亿人民币的全球总票房,大幅刷新音乐传记片票房记录。足以见得,皇后乐队在世界乐迷心中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电影聚焦皇后乐队从正式成军到1985年Live Aid演唱会之间的音乐旅程,更不惜重金几乎百分百还原了那场载入摇滚现场表演史册的Live Aid演出。
无数观众得以在大银幕重温或首次感受QUEEN尤其是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现场的致命魅力。这也是影片在IMDB、豆瓣等影迷平台评分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回忆杀,恐怕只有佯装无情的毒舌影评人才能保持理智和冷静,但在逆天的全球票房和金球奖最佳影片奖杯面前,专业媒体人给出的61%的烂番茄新鲜度实在显得微不足道。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虽然名为皇后乐队的传记片,但实际上,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却是绝对的主角,乐队的其他三名成员更像是配角和“背景板”。
围绕“灵魂人物”佛莱迪,影片分为个人生活和音乐创作两条线索,并互相交织影响。
在音乐创作方面,电影重现了“Killer Queen”“Bohemian Rhapsody”“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Love of My Life”等金曲背后的灵感来源和创作故事。
首次登上BBC电视节目、美国、巴西巡演和最后的Live Aid演唱会也都得到了神级还原。
很多不熟悉皇后乐队的歌迷,可能第一次知道那首脍炙人口的We Will Rock You灵感来自乐手与观众互动时跺脚和拍手的节奏。
电影中,全场几万人一起拍手跺脚,山呼海啸的震撼场面很难不让人心旌摇动,还有经典的Love of My Life大合唱,都展现了佛莱迪和Queen在点燃观众热情方面的无限魅力。
虽然从外型来看,拉米·马雷克绝不是最像“牙叔”佛莱迪·摩克瑞的,但为了无限接近角色,他做到了从发型、胡子、龅牙甚至腋毛的精准还原,更花费了大量时间模仿佛莱迪在台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佛莱迪·摩克瑞可以说是天生属于舞台的表演者,无论私下如何腼腆沉默,登上舞台的他都能瞬间变得无所畏惧,成为君临天下的王者。
大卫·鲍伊曾这么形容他:“在所有演出层次达到戏剧化程度的摇滚歌手中,佛莱迪依然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他是一个能将观众握在手掌心里的男人。”
佛莱迪的舞台几乎是任何后来者无法复制的,拉米·马雷克竭尽全力做到的也仅仅是尽可能的模仿和还原,但他的天赋和用心还是得到了乐迷的认可,至少给了与佛莱迪阔别二十余年的粉丝们珍贵的心理慰藉。
在这样一部表演吃重的传记片中,马雷克神形兼备的演绎也让他拿下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成为奥斯卡影帝最炙手可热的候选人之一。
一部成功的音乐传记片仅有主角的精湛演技显然是不够的。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导演和道具组对于舞台和细节也做到了“纳米级”的还原。结尾部分的Live Aid演唱会更将全片气氛推向无可复加的高潮。
1985年的Live Aid演唱会本来就是音乐圈空前绝后的巅峰盛会。
演出持续了16个小时,包括鲍勃·迪伦、保罗·麦卡特尼、艾尔顿·约翰、U2、麦当娜等100多位摇滚传奇相继登场,伦敦温布利球场加费城肯尼迪球场9万人现场观看,全球140多个国家,近15亿观众电视观看。卡司和规模在摇滚历史上都达到了殿堂级别。
而当时深陷解散危机中的皇后乐队,凭借Live Aid上载入史册的神级现场演出,也成功击碎了所有谣言和质疑,重回世界之巅。这场现场演出对于Queen的意义不言而喻。
影片也拿出最后整整15分钟几乎一比一还原了当时的震撼场面。无论是开场前客串出场的“宝爷”大卫·鲍伊,埃尔顿·约翰还是与Queen擦肩而过的U2,都将我们瞬间拉回到那个黄金时代。
Queen和“宝爷”大卫·鲍伊与埃尔顿·约翰擦肩而过
舞台上,马雷克的每一个动作、口型和眼神都尽力展现着佛莱迪的神韵,牙叔对BBC镜头的挑逗,与现场观众山呼海啸般的互动也都一一再现。
连开演前,经理人调高音量的小细节,百事可乐的数量和水位都得到了精准还原。
最新拍摄手段还为歌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比如从高空俯瞰一路推向舞台近景的镜头,带来的视觉震撼甚至超越原版。
对于无数无缘亲临皇后乐队现场的我们而言,这场极致的视听盛宴也许是距离传奇最近的一次。
音乐部分无疑是《波西米亚狂想曲》最华彩的篇章,将一代摇滚传奇皇后乐队的舞台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一角度来看,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但对于一部传记片而言,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问:电影离现实究竟有多远?
现实中的佛莱迪·摩克瑞是一代传奇,但绝不是完人。
佛莱迪·摩克瑞本人
他是音乐天才,拥有横跨四个八度的最佳嗓音,但却一直被毒品、酒精、艾滋病、私生活混乱等问题所困扰。特立独行的他也从来不是媒体的宠儿。
在电影中,导演试图用舞台之下的另一条线索去展现佛莱迪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但这一部分的剧本与呈现形式与淋漓尽致的舞台演出部分相比,难免相形见绌。
也许是由于两位乐队成员Brain和Roger的监督指导,也许是出于商业的考量,影片对于佛莱迪精神世界的探索和私生活的展现显得畏手畏脚、浅尝辄止。
电影剧照
比如,他逐渐探索自己性取向的过程,他在低谷期经历的彷徨和迷茫,他与保守家庭的对立与和解都被一笔带过,处理得轻描淡写又十分理想化。
仿佛这些仅仅是他舞台上一个又一个华丽表演间隙的串场。整部影片的情节是碎片化的,主人公也是扁平化的。这难免背离了传记片的初衷,也是影片难以征服影评人的主要原因。
现实中,佛莱迪1987年才被确诊为艾滋病,所有乐队成员都顶住重重压力,为他紧守这个秘密,直到他去世前一天才向世人公布。
电影中,编剧将这一时间点提前到了Live Aid演唱会之前,从而让影片能在演唱会现场的最高光时刻华丽落幕。
这种改编从影片戏剧性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但也牺牲了佛莱迪在生命最后6年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坚持表演、创作,直至最后一刻那种不屈的生命力量。
在艾滋病的侵蚀下,佛莱迪身体日渐虚弱,不仅身形瘦到皮包骨,后期连说话和站立都有困难,但他仍坚持完成MV的录影,似乎音乐和表演是支持他活下去的全部动力。
瘦到脱相的佛莱迪
在病榻上不能活动之时,他几乎一句一句完成了最后一张专辑的录音。工作人员回忆道,病床上的佛莱迪对他说:“我现在就要唱,因为我等不到他们完成编曲的那一天了。”
截图来自BBC皇后乐队纪录片
佛莱迪去世后,乐队成员整理了他生前录音片段,发行了皇后乐队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Made In Heaven》。
1995年,专辑一经上市被歌迷抢购一空,那时佛莱迪已不在人世,而他所有的激情、遗憾、骄傲、不屈都早已倾注在了每一句吟唱和呐喊中。
吉他手布赖恩·梅为佛莱迪撰写的墓志铭,也许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
FreddieMercury
佛莱迪·摩克瑞
Lover of life singer of songs
热爱生命的歌者
1946-1991 live life to the full
1946至1991,享受生命直至最后一刻
鼓手罗杰回忆道,早在成名之前,佛莱迪就曾对自己断言:“我将成为一个传奇”。乐队的名字“Queen”的真正含义也并非皇后,而是唯我独尊的女王。
最后,佛莱迪与皇后乐队做到了,他们的传奇与不朽一如超长待机的女王。对比之下,电影难免相形见绌。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精准还原的致敬电影,是皇后乐队的入门级科普片,却不是一部能与皇后乐队比肩的,名垂影史的优秀传记电影。
佛莱迪·摩克瑞纪念音乐会上的大卫·鲍伊:天佑女王!
《游侠索罗》海报飘花电影网专稿 作为星战系列的最新外传,选择在戛纳首映,难免有些违和之感。虽然首映红毯上,全主创、楚巴卡、风暴兵集体亮相,引发欢呼不断。但从北美先期口碑和首映场观众的冷淡反应来看,这部
2021-01-28《头号玩家》飘花电影网专稿 《头号玩家》在中国发行的时候,几乎所有宣传稿中都有这样一段:斯皮尔伯格是最受欢迎的造梦大师,然后将他的几部科幻片逐一列出(华纳还专门发了混剪视频),证实其想象力之无穷。然而
2021-01-28《地球最后的夜晚》飘花电影网专稿 当地时间5月15日下午首映后,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不出意外的引发了讨论,最热关键词毫无疑问仍是长镜头。像是在和自己比赛,意图不断冲击新高度似的...
2021-01-28